close

【Gate9】行李箱|20吋 米字英倫系列ABS霧面輕硬殼旅行箱 行李箱|20吋【Just beetle 】迷宮系列ABS霧面輕硬殼旅行箱愛琴海系列 / 20吋 / ABS輕硬殼行李箱《 Just Beetle 》

 

(Photo by Jean-Pierre Dalbéra from Paris, France,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

台灣人愛排隊,往往為了搶鮮,站上好幾個鐘頭也在所不惜,當美食、優惠、新品⋯到手時,那種心滿意足的感覺,早讓先前的疲憊飛到就九霄雲外啦!不過出國旅行,有時因為時間有限,遇到熱門景點大排長龍時,常常讓人陷入掙扎:究竟該不該捨棄下面的行程,?還是就在這個景點前拍張打卡照,接著按照原計劃進行?雖然每個人因為喜好不同,取捨也不一樣,不過下面這五間博物館,錯過可是會讓你扼腕不已喔!因此就算拿出「八年抗戰」的決心,也該堅持到底啦~~

1. 法國巴黎・羅浮宮

 

(Photo by Pueri Jason Scott (American),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是什麼?沒錯,正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這幅畫是羅浮宮(Le Louvre)的其中一件鎮館之寶,可想而知有多少人為此慕名而來。為了欣賞它,你必須穿越重重人牆(無論是以視線或是近身「肉搏」),甚至再次排隊,才能暫瞥一眼,不過還有個更關鍵的關卡:你得先擠進貝聿銘設計的大金字塔——主要入口的「窄門」!

(Photo by Jastrow,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除繪畫收藏精彩之外,羅浮宮的雕塑也非常有名,其中《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雖然失去了雙臂,卻無損它代表女性美的「江湖地位」。202公分的身高,以黃金比例分割,完美展現了八頭身的魅力!雖然出現在西元前130~100年間,跨越了2,000多年的時空,依舊完勝今日的審美觀呢~~

(Photo by Alexander Baranov from Montpellier, France,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然而羅浮宮有的不只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到19世紀的雕塑、13~19世紀的歐洲繪畫,以及法國王朝的皇室工藝,也蒐羅包括巴比倫、伊特魯西亞和埃及等古文明的珍貴文物,其中木乃伊人氣就相當高,至於風格寫實的《埃及書記官坐像》(Le Scribe Accroupi),以幾何對稱的身體姿態,展現出威嚴。

(Photo by Benh LIEU SO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參觀羅浮宮現場購票大排長龍的情況在所難免,不過如果你確定參觀日期和時間,可以透過官網先行購票(採記名方式),雖然未必能隨到隨時入場,但保證在你預定時間的半小時內絕對可以進場。另外還有一個訣竅,不妨利用週三和週五開放至晚上9:30的夜間開放日子,選擇下午5:00~6:00後人潮較少的時間前往。

2.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Photo by Jean-Pol GRANDMONT,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另一處排隊盛況常讓遊客崩潰的是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裡頭容納了以陳列古希臘羅馬時期雕刻為主的皮歐-克里門提諾博物館(Museo Pio-Clementino)、由拉斐爾率領旗下弟子完成壁畫設計的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o)、收藏11~19世紀包括卡拉瓦喬、達文西等知名畫家作品的畫廊(Pinacoteca),還有造成人潮絡繹不絕情景的「罪魁禍首」——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等。

(Photo by Antoine Taveneaux,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因此無論如何,當你終於踏進梵蒂岡博物館,什麼都別想,一股腦兒往西斯廷禮拜堂鑽就對了。這間落成於15世紀中的小教堂,精緻的像個珠寶盒,視線所及全都裝飾著色彩繽紛的壁畫。高約29公尺的圓弧形天棚,以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為主題,從《劃分光暗》到《諾亞醉酒》九個場景,包括亞當和夏娃、諾亞和方舟成員、甚至預言者和女巫⋯300多位人物,和底下參觀的群眾,一同等待著彌賽亞的到來。

(《The Creation of Adam》by Michelangelo, 圖片來源)

在這片天棚畫中,最知名的絕對是《創造亞當》(La Creazione di Adamo)。這幅誕生於文藝復興藝術鼎盛時期的壁畫中,身著白袍、臉蓄長鬍的上帝,將生命之火從指尖傳給了全身赤裸的亞當,後者也以同樣的手勢接受了上帝的恩惠,象徵著他是按照上帝的模樣而創造。

(《Trials of Moses》by Botticelli, 圖片來源)

因為《創世紀》美的驚心動魄,讓西斯廷教堂幾乎完全成了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不過這間教堂裡還有波提切利(Botticelli)和貝魯吉諾(Perugino)等大師作品:像是位於西牆的《摩西的試煉》(Prove di Mosè)和《出埃及記》(Viaggio di Mosè in Egitto)、北牆的《基督的誘惑》(Prove di Cristo)和《遞交鑰匙》(Consegna delle chiavi)等⋯看到這裡,是否覺得不入這座寶山不行,有一個戰勝人潮的小秘訣:直接上官網預定不用排隊的全覽票吧!

3. 英國倫敦・倫敦塔

 

(Photo by Rennett Stowe from USA,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從11世紀「征服者威廉」興建白塔(White Tower),到最後一任入住的國王詹姆斯一世(1566~1625年)為止,倫敦塔(Towe of London)濃縮了大英帝國幾百年來的建築風貌,以及許多殘酷血腥的歷史:因爭奪王位而引發的暗殺活動、被安上叛國罪處死的皇室貴族甚至皇后⋯因此即使倫敦塔人氣超旺,依舊抵擋不了繪聲繪影的鬧鬼傳聞(更何況英國人就是愛「找」鬼!),其中不知道有多少遊客是為了這理由而來的呢?

(Photo by Wjfox2005, rotated and contrast enhanced by User:Arpingston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雖然有人言之鑿鑿:看過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皇后安・博林(Anne Boleyn)挾著腦袋,在倫敦塔裡走來走去。不過遊客想看到可沒這麼容易(你感到慶幸還是失望?),但黑歷史不死,這裡的每個建築都是蛛絲馬跡:改設成酷刑展覽廳的韋克菲爾德塔(Wakefield Tower),是最後一位蘭開斯特國王被謀殺的現場;囚禁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的血腥塔(Bloody Tower),讓兩位王子的憑空消失(只進不出的原因是⋯);還是被瑪麗一世因叛國罪被捕,從泰晤士河畔水門——叛國者之門(Traitors’ Gate)送進塔中,並關在鐘塔(Bell Tower)的伊莉莎白公主(後來的伊莉莎白一世)⋯多達40座塔樓與建築,每個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Photo by ingo zwan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倫敦塔也非常遵循傳統,在亞洲人眼中象徵厄運的烏鴉,卻是它的吉祥物,為了怕牠們飛走為國家招來厄運,這七隻各自有著名字的渡鴉,都被修剪了翅膀。另外,每天早晚都會透過儀式開啟、鎖閉倫敦塔大門的御用侍衛(Yeoman Wander),現在雖然不必再肩負起保護皇室安全的重責大任,卻搖身一變成了導遊。

(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License: CC BY-SA 3.0, 圖片來源)

在倫敦塔各色藏品與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皇冠珠寶」(Crown Jewels),收藏在滑鐵盧樓(Waterloo Block)中,人潮眾多時,你必須排隊入場。在數十頂皇冠中,又以擁有317克拉鑽石的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以及鑲上全世界最大鑽石——非洲之星(530克拉)的十字權杖最為炫目。感覺觀賞輸送帶的速度運轉太快對吧!沒關係,那就再搭一次,直到看清這些閃閃發亮的寶物為止吧! 

4.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Photo by Derzsi Elekes Andor,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聳立了將近1,500年,被譽為「現存拜占庭建築中最佳範例」的聖索非亞大教堂(Ayasofya),從西元360年落成、到1519年西班牙的塞維亞主教座堂出現以前,超過千年的時間,沒有其他對手能夠覬覦它全世界最大教堂的寶座!如果說有人天生就是明星,在伊斯坦堡大概沒有別的景點比聖索菲亞大教堂更引人注目⋯(既然如此,早點出門參觀,才是你搶奪先機的上上策。)

(Photo by Ingo Mehli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一座直徑約31公尺、高近56公尺的圓頂,覆蓋在這座龐大建築的正中央,為了乘載如此巨大的重量,107根柱子和連同無數大小穹頂分層堆砌,聯手改寫了當時的建築史。此外,40座拱窗不但引進了光線,也減輕了圓頂給人的壓迫感,讓整座建築複雜的結構,都變得輕盈了起來⋯

(Photo by Radomil,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名稱原意為「神聖智慧」,雖然我們習慣稱呼它為大教堂,但是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這裡一度化身清真寺,從外觀四座彷如插入天際的拜塔,和內部朝向麥加的米哈布(伊斯蘭祭壇)、神職人員宣讀可蘭經的敏拜爾等建築,都清楚記載著這段過往。

(Photo by Myrabella,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CC0 1.0 Universal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既然在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以前,它都扮演著君士坦丁堡大教堂的角色,除了建築本身氣勢恢弘之外,金碧輝煌自然不可或缺,而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東正教教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鑲嵌畫。雖然聖索菲亞大教堂黃金壁畫曾經遭到拉丁十字軍的洗劫,以及伊斯蘭教塗抹石膏破壞,不過今日修復的部分,依舊可以追憶昔日燦爛的模樣:例如西南大門上方伴隨著聖母與聖嬰的查士丁尼大帝和君士坦丁一世、位於南樓座東牆的女皇佐伊鑲嵌畫,以及其中最精緻的《三聖像》等,都讓人驚艷⋯

5. 中國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Photo by Zossolino,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974年時,在距離西安市以東5公里處的臨潼區,村民挖井時意外發現的一群「瓦爺」,它們有著真人般的大小,身穿軍服手持武器,不但姿態、表情各異且色彩鮮豔,後來經考古學家證實,這支龐大的地下軍隊屬於秦始皇的陰兵,用來捍衛相距約1公里外的秦始皇陵。受到空氣氧化的影響,這些陶土兵馬俑瞬間掉色,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文物,原址上蓋起了博物館。

(Photo by Carlos Adampol Galindo from DF, México,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

既然名列世界遺產、又是世界新八大奇景,兵馬俑博物館每天接待的遊客,就像潮水般不斷湧入,但為了欣賞這樣的奇蹟,漫長的等待和他人推擠,都是必要之惡⋯

在今日出土將近8,000件陶俑的三座坑中,以一號坑最大,也是最早發現的一座,車兵、騎兵和步兵等按照順序排列,從他們的服裝、髮式和武器,可以看出不同的兵種與階級,據說沒有一個人的長相、體態或表情相同,然而光看幾千陶人排開的浩浩蕩蕩氣勢,就已讓人大呼過癮!

(Photo by Maros M r a z (Maro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二號坑維持了當初出土的模樣(你可以看見它們倒塌、受損的原貌),這座最後出土的坑,目前仍持續開挖中。但從目前已經發現的上千件陶俑中,出現了更多樣的兵種,讓它極可能成為博物館精華中的精華。

(Photo by Laika ac from UK,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

在這座坑的四周,還展示了秦兵的刀劍矛等武器外,並且讓人有近距離欣賞不同兵俑的機會:頭戴圓帽、身穿緊袖上衣和連檔長褲的騎兵,它們一手牽馬、一手持弓,不論裝備和服裝都與眾不同。至於披著鎧甲戰袍、頭髮朝左側挽成一個髻的跪射俑,雙手一上一下呈握弓狀,單膝跪地、一腳蹲曲的姿態,更是少數露出鞋底的人俑,讓人驚訝於工匠就連鞋底針腳都不馬虎的細密做工。

(Photo by G41rn8,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相較之下,三號坑顯得有些較為迷你,呈現凸字型的它裏頭有著一輛戰車、4件馬俑和68件武士俑,學者認為,這裡可能是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部——軍幕。

(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License: CC BY-SA 3.0, 圖片來源)

除了俑坑以外,這裡還有一座銅馬車博物館,裡頭收藏兩輛秦始皇馬車縮小1/2比例的復原版(原件出土時碎裂)。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地坑面積大,且展區集中中央,對於人潮消化還算有餘,但相對的,銅馬車博物館不但小、室內照明又暗(且沒有控管人數!!),遊客為了看清楚以玻璃圍起的展示品,常常發生推擠,要特別小心!



晶鑽系列 / 20吋 / ABS輕硬殼行李箱《 BEAR BOX 》行李箱|20吋【Gate9】五線譜系列ABS霧面輕硬殼旅行箱行李箱|20吋【Just Beetle】地圖系列ABS霧面輕硬殼旅行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就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